我观楚史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15年08月12日 | ||
院里下发了《关于开展“五个一”活动的实施方案》,读一本好书是“其中”之一,我便找出自己在高中时曾经买过的一本《史记》,细细品味。孰料这一读,居然读出了不同于年少时期的感觉。上高中时读《史记》就是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,从中挖掘些振聋发聩之语以求得作文高分,如今读来却是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”。 读到《楚世家》一篇时,想到了“惟楚有才”、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、“问鼎中原”、“楚怀王好细腰”等典故,对楚国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,在我查阅一些历史评论、视频资料后,心中也渐渐由好奇变成了由衷地敬意。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:“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灵秀,数学使人周密,科学使人深刻,伦理学使人庄重,逻辑修辞使人善辩,凡有所学,皆成性格。”那么,楚史能够让我们感触到或者说形成何性格呢? 我读过之后深深地感受到,楚史就是一个草根的自强史,也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的自信史,读楚史尤其是楚国的崛起史让人感触最深的性格是自强、自信和自我革新。 一、高贵的血统与悲壮的身世:自强 据史记载,楚人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,也就是说楚国原本就是炎黄血脉。楚人的祖先之一重黎曾为帝喾的火正,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,因为功绩卓著,被任命为祝融。祝融传下八姓,分成八个部落,其中一支部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女性名叫妣厉。 妣厉生育时遭遇难产,为了生下孩子,这位伟大的母亲选择剖腹产子。这在古代来说,需要非常大的勇气,意味着拿大命换小命,为了孩子牺牲自己。妣厉产子死亡后,巫师用荆条将妣厉的腹部包裹安葬,为了纪念这位为生育后代而献出生命的伟大母亲,这个部族就自命为楚,也就是荆条的意思。 商王朝建立后,因为楚给商血脉不同,被商驱离中原,往南方迁徙。楚人祖先筚路蓝缕、披荆斩棘,在一块荒蛮之地开拓出一块块农田。这样传承了数百年,但是楚人的心理仍然牢牢的记住自己是骄傲的火神祝融的后代,曾经沐浴着文明之光,而不是蛮夷,每一个楚人都梦想着能够再次回归中原。由于在蛮荒之地生存数代,且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,其语言习惯、生产方式皆类南方少数民族,中原各部族一直不承认楚人为中原后裔,甚至把楚人当成野兽一般追赶猎杀。楚人暗自发誓,祝融的子孙早晚有一天会向中原人证明自己,血洗商王朝施加的耻辱。 二、回归的失落与自我的重塑:自信 为了能够回归中原的怀抱,楚人等了整整几百年,终于看到曙光。西伯侯姬昌决定伐商,楚人跋涉山川,以事西岐,表现的尤为积极。 楚人首领鬻熊被文王任命为火师,一度累死在任上,死前仍念念不忘楚人回归中原的梦想,告知族人全力辅佐文王。由于鬻熊过早离世,加之周朝分封注重血统,伐纣成功后,周武王没有对楚人进行分封,令楚人深感委屈。到了周成王继位,才感念起楚人曾经给予的帮助,封楚首领熊绎为子男,给了五十里封地。高兴的楚人盖了一座祭祀大堂,却穷的没有祭品,于是从邻国偷来一头小牛在晚上偷偷举行祭祀。熊绎每次去镐京朝贡、会盟,都因车破衣烂被拦在殿外,并被分配到厨房干些烧火之类的杂役。熊绎虽然倍感失望、失落,但仍谦卑恭顺、尽职尽责。 周康王立,赏赐诸国,楚人再次被遗忘脑后,回归梦碎、深受刺激。熊绎回到部族后,立志发奋图强,带领族人开垦土地,发展经济,扩大疆土,努力争取自身强大。 传至熊渠,楚国已经国立强盛、傲立群雄,但仍不被中原王朝认同。在不断被蔑视,不断被边缘化的关头,熊渠发出了怒吼:“我蛮夷也,不与中国之号谥”。表面上看自称蛮夷是一种谦称,实际上却是充满敌意地对世人宣称“我们根本不在乎周天子的封号”,使楚人在迷茫中找到了精神支柱,在失望中坚定了氏族自信。到了熊通继位,因为疆域广大,不满于只是继承祖先的“子男”爵位,楚国攻打姬姓诸侯国随国,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。遭到拒绝后,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。大获全胜归来,熊通自称“楚武王”,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,与周王朝分庭抗礼。 三、犀利的兵甲与锈钝的礼法:自我革新 熊通在位期间,楚国通过征服随国,将铜绿山纳入囊中,获得了造祭鼎、制兵器的重要战略资源,俨然成了土豪。但是,楚国对周礼的践踏破坏,熊通自封为王,始终为中原不屑,也不被承认。同时,“有钱没文化”,也使得楚国自食苦果:楚武王熊通杀侄夺位,楚成王熊恽杀兄继位。楚成王熊恽与齐桓公争霸,取得了辉煌成就,成为一代霸主,却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商臣一道白绫夺取性命,临终前连想吃一口熊掌的愿望都被剥夺,可谓因果循环、报应不爽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有云:“臣弑君,子弑父,非一旦一夕之故也,其渐久矣”。没有深厚的礼仪文化积淀,楚国世代君主骨子里僭越造反的基因就像套在楚国头上的魔咒。 到了楚庄王继位,楚庄王有一回作战胜利后,驻军在洛水附近,翘首远望洛阳,不禁感叹楚国几百年间不被中原尊敬和接受。周天子派使者王孙满去慰问,楚庄王向王孙满问起象征周王室合法性的九个巨鼎有多重,这就是“问鼎中原”典故的由来。楚庄王还对王孙满说,我们楚国把士兵的武器合起来也可以铸造九个鼎,狂妄野心昭然若揭。王孙满回曰“在德不在鼎”。楚庄王深受震撼,认识到原来楚人努力几百年得不到中原承认,欠缺的不仅是经济的富足和兵甲的犀利,还有礼法与文化的厚度。从此,楚庄王大力推行中原化,重视文化、道德、礼仪建设。后来在“两棠之役”中,楚国战胜晋国成就霸业。楚将潘党建议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,筑成战争纪念馆,让子孙后代都看到楚国的武力。楚庄王拒绝了这一做法并说:“非尔所知也,夫文,止戈为武”。仁义之举受到了诸国尊敬,楚人扬眉吐气,尽扫百年积郁。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“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”。一个国家、部族的兴衰史,就像是一个家族、个人兴衰的浓缩。观罢楚史,掩卷而思,一个问题萦绕脑海——我们该如何去把握自己?我的答案是:失志要自强,得志莫猖狂。 元芳,你怎么看?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